含义: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,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,以反对资本主义,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,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。
鲜明特征:
科学性
人民性
实践性
发展性
哲学的基本问题、哲学派别的划分和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
唯物主义:存在决定思维
唯心主义:思维决定存在
可知论: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,人的意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
不可知论: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,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。
唯物史观: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
唯心史观: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
辩证法: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
形而上学:不承认………………
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: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。
正促错阻
物质: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
意识: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,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
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:
运动的含义: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。
运动与静止: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,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。
运动与物质的关系:二者不可分割,运动是物质的运动,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。
时间的含义: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、顺序性
特点:一维性,即一去不复返
空间的含义: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、伸张性
特点:三维性
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: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
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
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
联系与发展的观点
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否定理解
基本观点:联系+发展
方法论:密切关注发展的实际,突破不相符的成规陈矩,注重创新,提出新问题,开创新境界
联系的含义: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、相互作用的关系。
联系的特点:
普遍存在
联系在变化
正促错阻
发展的实质: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
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:原因与结果、现象与本质、内容与形式、必然性与偶然性、现实性与可能性。
对立统一规律: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,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、变化和发展。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:矛盾双方的统一性与斗争性;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;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。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
普遍性
特殊性
:因地制宜
,矛盾观的核心
承认美的概念的同时也确立了丑的概念
双方所代表的具体信息有绝对差别
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,相辅相成的
矛盾的普遍性
和特殊性
是辩证统一的关系,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
质量互变规律: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。
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,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
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,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,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
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
辩证否定的实质是“扬弃”,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,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。
五大思维:战略思维能力、历史思维能力、辩证思维能力、创新思维能力、底线思维能力
实践的本质含义: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。
实践的基本特征:
认识的基本特征:
正(认)促(实)错阻
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
实践决定认识,实践是认识的基础。
真理的定义: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
真理的属性:
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
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
生产力:生产资料和劳动者
正促错阻
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:辩证统一
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
社会两大基本矛盾
生产力
和生产关系
(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关系)经济基础
和上层建筑
(政府)目的,手段都是群众
商品:为了交换而生产
条件:
使用价值:商品的有用性,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
价值: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
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
具体劳动:形成使用价值
抽象劳动:形成价值
共产主义的基本特性