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含义
含义: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,为他们的后继者所发展的,以反对资本主义, 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为目标的科学理论体系,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。
- 阶级来讲:是无产阶级解放自身和人类的科学理论
- 内容:世界观和方法论
- 狭义:马恩创建的基本理论体系
- 广义:发展的马克思主义
鲜明特征:
-
科学性
-
人民性
-
实践性
-
发展性
哲学的基本问题、哲学派别的划分和各派别的基本思想和代表人物
基本问题:存在和思维、物质和精神的关系问题。
唯物主义:存在决定思维
唯心主义:思维决定存在
可知论: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,人的意识能够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
不可知论: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,人的意识不能或不能彻底认识客观世界及其规律。
唯物史观: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
唯心史观: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
辩证法:承认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
形而上学:不承认………………
物质观、运动观、时空观、实践、意识
物质观
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:物质决定意识,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。
正促错阻
物质: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
意识: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,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
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
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统一:
- 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;
- 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。
运动观
- 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
- 运动是绝对的,永恒的,无条件的
- 静止是相对的,暂时的,有条件的
运动的含义: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。
运动与静止: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,而物质在运动的过程中又有某种相对的静止。
运动与物质的关系:二者不可分割,运动是物质的运动,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。
时空观
时间的含义: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、顺序性
特点:一维性,即一去不复返
空间的含义: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、伸张性
特点:三维性
时空与物质运动的关系: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
实践观
世界分为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
意识观
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
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
联系与发展的观点
- 批判的
- 革命的
- 创新的
内涵
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包含否定理解
基本特征
基本观点:联系+发展
方法论:密切关注发展的实际,突破不相符的成规陈矩,注重创新,提出新问题,开创新境界
联系
联系的含义: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、相互制约、相互作用的关系。 联系的特点:
- 客观性
- 普遍性:
普遍存在
- 多样性:
联系在变化
- 条件性:
正促错阻
发展
- 普遍性
- 前进性和曲折性 发展的含义: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,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
发展的实质: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
唯物辩证法的五对范畴:原因与结果、现象与本质、内容与形式、必然性与偶然性、现实性与可能性。
唯物辩证法的三大规律:对立统一规律(矛盾观)、质量互变规律、否定之否定规律。
矛盾观(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)
对立统一规律:社会和思想领域中的任何事物以及事物之间都包含着矛盾性,事物矛盾双方又统一又斗争推动事物的运动、变化和发展。对立统一规律的内涵体现在:矛盾双方的统一性与斗争性;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;事物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以及矛盾双方发展的不平衡性。辩证法是解决一切矛盾的方法论
普遍性
特殊性
:因地制宜
,矛盾观的核心
- 同一性:矛盾双方相互依存、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。
承认美的概念的同时也确立了丑的概念
- 斗争性: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、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。
双方所代表的具体信息有绝对差别
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,相辅相成的
矛盾的普遍性
和特殊性
是辩证统一的关系,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
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
- 主要矛盾处于支配地位,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
- 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矛盾的性质,也决定着矛盾的发展方向
量变与质变
-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任务
-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
-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方法论:
- 要求我们重视量的积累
- 在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时,抓住时机可以促成质变
质量互变规律:事物的联系和发展都采取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和形式。
否定之否定规律(辩证否定观):
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,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
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,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,是旧质到新质的飞跃
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
辩证否定的实质是“扬弃”,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,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。
五大思维:战略思维能力、历史思维能力、辩证思维能力、创新思维能力、底线思维能力
实践观
实践的本质含义: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活动。
实践的基本特征:
- 直接现实性(强调物质性)
- 自觉能动性
- 社会历史性
认识的基本特征:
- 无限性
- 上升性
- 反复性 (认识会倒退,下降,需要不断实践)
与认识的关系
正(认)促(实)错阻
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
实践决定认识,实践是认识的基础。
-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
-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
-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
-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
理性认识,感性认识
-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
- 感性认识可能发展为理性认识
- 两者相互渗透,统一
- 实践获取感性材料
- 经过理性思考,将感性材料发展为理性认识
真理与价值
真理的定义: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
真理的属性:
- 客观性
- 条件性:在相对条件内绝对适用
- 绝对性
- 相对性
真理与认识(看到真理必答)
- 认识具有无限性,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
- 认识具有反复性,追求真理是一个曲折的过程
- 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,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
价值
- 主体性
- 客观性
- 多样性
- 社会历史性
必答
- 人民的利益作为最高价值
- 价值判断决定价值选择
- 在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
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
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
-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
-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
社会意识
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
- 与社会发展不完全同步
- 历史继承性
- 正促错阻
文化的作用
-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
-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
- 为社会发展提供保障
生产力和生产关系
生产力和生产关系
生产力:生产资料和劳动者
-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。
-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。
正促错阻
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:辩证统一
社会基本矛盾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
社会形态更替
- 统一性
- 多样性
- 必然性
- 历史选择性
- 前进性
- 曲折性
社会历史发展动力
社会两大基本矛盾
生产力
和生产关系
(劳动者和生产要素的关系)经济基础
和上层建筑
(政府)
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作用
- 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
-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,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最终据欸的那个力量
- 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需,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
-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,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
阶级斗争和社会革命在阶级社会发展的作用
改革
- 一定程度上
- 促进生产力
- 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
科技
- 推动进步的杠杆
- 正促错阻(正确把握)
人民群众
- 历史的创造者
- 社会物质财富创造者
- 精神财富创造者
- 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
方法论
目的,手段都是群众
杰出人物
- 引领,促进
- 无法阻挡历史趋势
商品经济
商品:为了交换而生产 条件:
- 社会分工
- 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
使用价值:商品的有用性,体现商品的自然属性
价值: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一般人类活动
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
具体劳动:形成使用价值
抽象劳动:形成价值
货币
- 价值尺度
- 流通手段
- 贮藏手段
- 支付手段
- 世界货币
共产主义
共产主义的基本特性
- 物质财富极大丰富,消费资料按需分配。
- 社会关系高度和谐,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。
- 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,人类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飞跃。
两个必然
-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胜
- 是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
两个绝不会
- 社会形态在所容纳的生产力发挥前绝不会灭亡
- 新的生产关系在物质存在条件成熟以前绝不会出现